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8月, 2015的文章

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

這本書的內容,令我覺得好沉重 ( Í 3 遍 ) ! 我幾乎沒有辦法不去聯想到自己 ( 母親身分 ) ,以及我的母親。「母親」究竟是身分證上的名詞、還是哺我育我的動詞,或是,她是影響我今生和我下一代的形容詞,我從承認「媽媽病」到想抗拒這又愛又恨的代名詞,我幾乎是無法呼吸 … 。 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的作者 - 吳曉樂 ,非常年輕的一個作 家 老師,我看她的文章許久,承如 楊翠 教授在推薦序敘述的一樣,作者是說故事高手,幾乎都是寫長篇文章,就連 FB 的近況分享也不會是幾行帶過,所有的文字像是錙銖必較後,再去蕪存菁留下來的,是一位用字遣詞樸實且精確的作家。 這本書摘錄九個典型故事,所謂「典型」,或許是常見的代表,像是 (1) 被母親打罵逼迫成績,失去自信心的孩子; (2) 因為多元家庭的因素,孩子換老靈魂生存; (3) 利用孩子博取同情的母親; (4) 把自己的自卑化作孩子的壓力,拼死拼活也要送進貴族學校; (5) 為了取悅母親或不讓母親傷心,孩子選擇委屈自己; (6) 比較孩子的能力,視而不見他們的天賦與差異; (7) 心中完美的孩子不能有絲毫瑕疵; (8) 當直升機家長,保護孩子卻是傷他最深的人; (9) 第九個故事是作者的朋友 - 高材生的獨白,母親看似民主開明,其實精心安排孩子的每一步。 在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一書中,我看見了,所有母親非常用心的愛,故事中的母親們都氣憤填膺的告訴老師,她對孩子的未來「有責任」;我也同時看見愛恨交織的親子關係,因為不想為難母親,所以承受了這份壓力;不願承受的,就用自己的生命抗衡給他生命的那個人,於是親子關係遠了,因為『愛』拉遠了! 當我拿起這本書時,我沒辦法再放下它,當我開始反思自己時,我沒辦法當個母親,這就是這本書給我的心情!因為非常沉重,我一度想打開 FB 私訊給作者,問問她想當個怎樣的母親。 最後,作者很公平的寫下她的母親對她的教育方式,以及她們的關係,其中一段話一針見血指出作者對母親的心結:「妳有選擇餘地,但你放棄了?為什麼?答案很簡單,我們都怕人生出差錯,但我們更怕人生出差錯時,沒人給我們擔責任。」這句話無疑說穿了, ( 怪獸 ) 家長的背後,不過是站著一個膽怯的、害怕犯錯的人啊! 而我就是懦弱者,卻也指控過母親對我的控制慾。 《你的孩子

《我的資優班》

再翻出此書,是因為我想藉由這篇文章鼓勵朋友,也再次提醒自己;其次,我站在第三人的角度,分享我的學生讓我看見的美好。 《我的資優班》作者是 游森棚 教授,建中數理資優班的數學老師兼導師。這本書是 游 老師在數理資優班的班導記錄,看這本書就像在看一本小說,但是,文章中又傳達出作者對教育的原則和看法,若把這些結晶細數編列出來,便是當代教育思潮,值得玩味。我是這麼想的,如果你是老師,可以從中回顧初衷,關於「老師的職責」、「班級經營」、「人格養成的觀點」;如果你是家長,或許,這本書能讓你看見真實的「資優班的定義」、「資優生的孤獨」。 引用 洪蘭 在推薦序中寫的一句話來開場,她是這麼寫的:「研究發現資優生中有相當高的比例為亞斯伯格症 ( 自閉症的一型 ) 。」資優班的設置就是將特別突出的孩子歸類出來,這些孩子可能對某方面的學科特別的強,敏感度和理解能力特別的好,需要將他們從中選出,給予更多元或艱深的東西才能滿足他們。但是,行為特質鮮明的孩子,常常會陷入自己的思緒中許久,因為偏執,喜歡挑戰,這過程中,他們享受獨處,缺少了互動的練習,於是,面對挫敗時,選擇用自己的習慣在內心世界撞牆,甚至,挑戰他所不能理解的規則,久久不能自拔。過程,他們成功了,就被貼上「資優」的標籤;失敗了,他們就被貼上「搗蛋」的標籤;但令人唏噓的是,假使,孩子從內到外「枯竭」了,這個世界便失去了一個「天才」,這也是《我的資優班》書中紀錄的真實故事。 我有一位學生,被斷診為過動兒,這是他的母親告訴我的。他就像大多數的男孩一樣,喜歡動態活動大於靜態,只是,行為受情緒牽絆,不想靜下來的時候,怎麼也坐不住,在團體中,他的行徑難免造成了別人的緊張和困擾。直到,偶然機會,當我越來越認識這個學生時,我發現,這個孩子富有許多特質是上帝賜予他的恩典;我曾經,不只一次的告訴其他的老師,包括這位家長說:「他是我最驕傲的學生,而且你們是有福的。」 當學生接納我,我發現孩子根本是「暖男」,他會主動的關心我,更棒的是,他很愛閱讀,當他認真的時候,他好安靜、很快樂的在寫作,他是一個很有想法、有顯著強項與潛能的孩子。我常常很感謝神,讓我認識這個家庭,我也知道他的父母一路走過來不容易,經常跑學校、為孩子的情緒管理擔憂;但是,我始終相信這位孩子會越來越好,我替他高興,他何其幸運地出生在一個有愛、願意懂他的家庭。

教育之路,由誰決定?

(讀經師資研習)高瑋謙教授與我的合照 (2015/8/2) 國一時,一次發完考卷,我趁著下課,帶著挫敗又有點難過的心情跑去講台找老師,我問他「為什麼我們要唸歷史?」那時老師引用「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」告訴我學歷史的好處;我當時,又鼓起勇氣反問:「但是,為什麼要背年代和條款?」我看得出來老師有點為難的告訴我:「因為考試要考。」之後,一路上,我唸書算是積極,但成績中等,經常憑著一絲不放棄的意念在考場上廝殺,直到大學,才結束升學的宿命。 大學,我的確過著 “ 由你玩四年 (University 諧音 )” 的生活,不過,我更慘,是混了四年。唯一能慶幸的是,我好學不倦的精神被『一條狗』給激發出來,因為 “ 有興趣 ”+“ 好奇 ” ,我在幾個月的時間,把三所圖書館的寵物書籍瀏覽過,包括醫學方面的文獻,還去狗狗訓練學校和找獸醫請教,之後,我開論壇、寫文章、解決網友疑難雜症,以「牽勾仔 ( 中介 ) 」方式零庫存創業,後來,走進廚房,玩起網路寵物餐廳;也因為創業,我主動學習更多領域的東西,畢業幾年之後,我帶著問題再回學校唸書 ( 而且不只一次 ) 。 直到這幾年,我才知道那股對知識的渴望,和自己尋找解答的行動,就是『自學力』。 因為好奇,也因為機緣,我開始去探究非學校型態的『實驗教育』,我理解這群家長排斥的東西和想培養的能力,正是我所擔憂和渴望的,又想到自己因為自學力,我學到好多東西,而且,我有著澆不息的學習熱情。當我有了考慮讓自己的孩子也在家自學時,我勾勒起教育方向,那就是以 “ 真理 ” 為軸心,唯有這樣,我才感到踏實。 幾個月以前,我決定以『聖經』作為教養基石,在《 捨不得你去上學 》自學家庭的鼓勵下,我讓孩子每天讀兒童聖經金句,以一張大字報貼在玄關,每天孩子出門時,就會指字唸一次金句,直到熟捻才換下一張。又因為好奇,我試圖了解『讀經教育』,探討讀四書五經、中西經典之作的意義;直到週日,我真正的走進《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》研習、交流,我深深覺得是信念和行動,將我帶到這裡。 回想過去,我從尋找幼稚園,到認識體制外教育,又接觸到自學型態的團體和家庭,我耗費了兩年的時間,我和自己原本的思維在搓磨,我盡可能去了解我所不夠清楚的地方,直到我能在這麼多的方向中決定邁出這麼一步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