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5的文章

《親子共讀-客廳裡的讀書會》

我非常想推薦這本書,不過是一本絕版書了。幸好,我找了好多二手店,總算找到了這本我要的「收藏書」。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給想要嘗試“親子共讀”的家庭,尤其對要引導孩子閱讀的老師,這本書有許多教學技巧提供參考。 在家裡有書櫃不夠,還要在家設立讀書會?這個想法,在之前我就一再跟先生傳達我夢想中的“家庭時光”,這樣的讀書會不限任何的題材,而是,在假日的上午或晚上,一個全家人都在的時光,吃飽喝足、心平氣和的心情下一起共讀,共讀一個新聞事件,共讀一段聖經故事,共讀一則好的文章,然後,分享心得。 不過,想像的畫面總是出奇的順利,以為全家都飽讀詩書能談論些什麼,以為最後都會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總結;事實上,運作起來才不是呢?我的經驗推敲現實是,全場鴨雀無聲,像是冷氣團凝結在天花板上,大夥們恨不得作鳥獸散,結束這場「尷尬」的悲劇。又有人以為,“親子共讀”不過是大人把一本看完的書,扔給小孩說:「看吧!這本書很好看,你看吧!」 某一次,我將這本書的概念套用在「作文課」中,並結合閱讀學習單。首先,我請孩子先瀏覽學習單上的題目再閱讀繪本,有的孩子的閱讀速度放慢了,因為他們在留意我提醒他們的地方;有的孩子迫不及待的翻閱繪本,照他以往閱讀的速度和方式閱讀,其實,這些孩子看完繪本都告訴我「繪本很有趣」,但是,有人經過我伴讀之後,才發現漏看了什麼,才發現還有很多精采的東西在圖畫中,甚至,看完當下只告訴我“好看”的人,最後再問答討論時,有了更多精確、清楚的見解。 我是這樣想的,有些階段是需要陪伴一起學習的;看書方式有很多種,就拿我來說,一本小說,我是當小說看完它,還是當研究看完它,收穫都不盡相同。《親子共讀 - 客廳裡的讀書會》整本書不到兩百頁,卻都是精華,文字敘述方法簡單,卻是要時間灌溉,這本書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,就是「如何引領閱讀動機」,相當有意思,像是製作書的身分證、書名或篇名的聯想、頭尾猜、對話猜、小段猜、是非問答題、有機可循等,我光想就知道這是一個有趣又有意義的前引,而且「親子共讀」的方式適用各個年齡層。 在閱讀推廣上,現階段,我在網站中分享《思達讀書會》或《學習單》,只是共讀的教材,是閱讀中的一小部份,分享著是我認為最缺乏的資源。未來,盼望能實際走出去,陪伴弱勢或偏鄉的孩子們發現閱讀的秘密。 書名:親子共讀 - 客廳裡的讀書會

《好好照顧我的花》

有一個階段,你聽我說;有一個階段,我聽你說;還有一個階段,有些話,我們用寫的比用說的明白。 兒童思達讀書會 ,歡迎對兒童文學有興趣的國小生加入,以探討兒童文學方式,喚起內在情感與表達力。 思達問卷 《 下載點 》 故事大意: 巨人 莫亞 的老管家要退休了,一名叫 羅蘭 的女孩來到 莫亞 的大房子,成為新的管家。   羅蘭 是一個身高十分矮小卻很細心的管家,她張羅著 莫亞 的生活,從不用等著 莫亞 開口就會端上一份可口的早餐,或是在他看書時,遞上一杯香濃的咖啡;她把 莫亞 的大房子打掃的一塵不染,為巨人 莫亞 種上一大片的花兒,只希望 莫亞 的大房子能增添花兒的色彩,感受生命裡那種含苞待放的喜悅,這樣的關係對 羅蘭 來說, 莫亞 就是生活的重心。只是,相處久了, 羅蘭 也早已悄悄地走進了這位嚴肅巨人的心裡,只是 莫亞 並不知道。 直到有一天, 莫亞 遠行, 羅蘭 對 莫亞 和大房子的依附,在這一天又一天等待中,她開始探究生活,依循著自己的心做想做的事情,她在這個空間裡找到對世界的好奇後,她決定離開 莫亞 的房子,並留下一封請 莫亞 好好照顧花兒的信。某天, 莫亞 濕淋淋的從大雨中回到家,發現 羅蘭 離開了,他好悲傷,也在一個個被攆走的新管家中, 莫亞 了解自己對 羅蘭 的眷戀,他從回憶起有 羅蘭 的好,體會 羅蘭 的用心,到感受到 羅蘭 所見到的生活。 莫亞 決定 認真地照顧 羅蘭 留下的花,他聞見花所帶來的芬芳,看見花兒的綻放, 羅蘭 離開的缺憾,他心裡的破洞也漸漸地被這些美好填滿,直到他打開心房,卸下武裝溫柔的面具,迎接他的是更多朋友對他的關心,他的改變,也等待到美人的歸來。 如果你是水,便應當作大河。 如果你是動物,便應當作雄獅。 如果你是男人,便應當作一個巨人。 如果你是石頭,便應當作磁石。 如果你是植物,便應當作玫瑰。 如果你是人,便應當作戀人。 書名:好好照顧我的花 作者:文 / 郝廣才   圖 / 吉恩盧卡 出版商:格林文化

法內。教育工作室

2013 年,我買下 FA2013.NET 這個網址 。我撤下所有學生拿著作品合照的肖像,理由是,那些肖像照片沒有經過家長和孩子的同意就被我刊登在網站上;第二個原因是,我想 重新定義法內教室,讓相似理念的家長、教育夥伴認識我!   拍照,我對來說,是紀錄,紀錄學生的作品演變、紀錄上課現場的氛圍、記錄孩子的努力過程、紀錄這次的完美教案,應該是這樣才對;紀錄文章會慢慢補回,包括補上,正面照片的部份會避開刊登。 圖:我在《人本數想營》裡,陪伴小一生討論園遊會的攤位活動,由孩子們自行合力完成的環保彈珠台,省錢、有趣、充滿成就感!我體會到, 在支持與陪伴下,「教育」好像可以只是創造學習環境、適度的給予引導就好。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,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.  - W. B. Yeats.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,而是點燃一把火 。- 愛爾蘭詩人葉慈 法內創辦緣由 在沒有小孩之前,我其實想開才藝班,跟一般的才藝教室沒有太大的差別。有了孩子,我再回顧個人的學習經歷和自學經驗,我好奇起這股不斷想學習、想挖掘知識的動力如何興起,所以,我回到台灣藝術大學進修藝術和教育課程,也在這兩年當中,有了讓我有觀察體制的契機,我從探究中逐步釐清內心的掙扎和確立孩子的教育方向,因此, 我以實踐理念的心態,定義法內教室為“教育工作室” 。 我有在補習班跑堂和接家教,對於教育環境有些感觸。 若以相同的學科,補習班的進度是配合學校課綱進度在走,但家教可以不用,能因為孩子的強弱,加深或放慢教授的內容,或以不同的形式加強。補習班有同伴,相對地,可能比一對一的家教更有趣,這可能不是老師教的差別,而是“學習氛圍”,有些活動人多會刺激腦力激盪、才有歡樂,才可能燃起學習動力;但是,同儕干擾的機會也增加了,控場的方式也改變了,教育觀察的機會也減少了。 《法內文藝教育工作室》採折衷作法,小班制,小班到一人成班,大班到六人為限。 課程內容和進度有了彈性,課堂練習機會可以增加,老師也能充分關注每一位孩子的上課反應,課後便能寫下觀察紀錄,在有必要的時候,可以和學生或家長討論,學習紀錄也能作為教學方向的調整參考。 非洲有一句諺語: It takes a village to r

《看畫10分鐘,練出孩子的競爭力》

從今年春節,每個月我都會帶女兒參與藝術欣賞的活動,這除了是彌補自己心中對目前沒辦法為她開課的遺憾,也是自己在吸收藝文養分,做功課。 「看畫」是一種外表靜態,但是腦袋要不斷思考的事情。 如果時間允許,我喜歡腦袋清醒的時候去美術館,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外,將視線放在作品上十分鐘,我會從整體欣賞到細節,從作品的中心順時鐘的向外螺旋狀掃描,感受視覺的平衡、美的情境、揣摩藝術家的心意、思考作品所顯露出來的情緒、甚至和友人探討創作的媒材和技巧,意圖讓自己與作品產生共鳴,是歡愉、是悲情、是激昂、是狂野、是意境、是歷史紀錄,還是當代社會,是詼諧的嘲諷,還是畫家的風情雅致。 在藝術裡,我大可隨著這些作品安全的起伏自己的心性,有時,忍不住就在作品面前用平緩的呼吸景仰藝術的偉大,此時,每每是在陶冶性情、紓解壓力。 《看畫 10 分鐘,練出孩子的競爭力》一書,我想推薦給對藝術有興趣的老師;或是,有意想和孩子一起在室內空間裡沾染一絲絲顏料氣味的父母。這是一本指南書,作者是 大衛。柏金斯 (David Perkins) ,也是“多元智能理論”的開發者之一,和 霍華。嘉德納 (oward Gardner) 齊名;我是多元智能理論的追隨者,認為知識與智慧是多方位的結合,所以,「藝術」在我心中,是一門科學,也是一門學科,它其實有觀察力、自省力、空間力、邏輯力在裡頭的,若泛指所有的藝術類型,音樂、舞蹈、戲劇、攝影、建築等等,在藝術殿堂裡,才是所有學科的綜合。 為孩子介紹藝術品,隨著年齡深度與廣度有所不同;這本書介紹的“欣賞方式”非常適合傳授給每一位孩子, 不談論技術、不去探究畫家的背景和創作歷程,僅是引導孩子把視線停留在作品上,把看到的說出來,把感受的情緒用口語表現出來。 例如:下面這張畫,你看到了什麼?你覺得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天氣?這樣的陽光強度會是一天當中的哪一個時段?畫裡頭還有一個十字框,那是什麼? … 種種的問題都可以隨著視線的移動誕生,在藝術欣賞裡,我不是要她用我的角度看畫,而是要她用她的感受來欣賞,所以,問題和答案都是開放性的。 現在,再回想一下,當你在回答上述的問題時,你的鏡頭焦點在哪?腦袋動一動了嗎?進入聯想的畫面裡了嗎?如果移掉了這架十字框,窺究窗外的沉思是不是換成赤裸的奔跑,恨不得想立刻撐開一把雨傘的念頭呢?現在,你開始發現「看畫」的樂趣

國中會考作文賞析-捨不得

如果這是六級分,那評審的分數是給賣弄文學造詣的人嗎? ( 文章放大連結點 ) 今年會考作文《捨不得》 看到鄉民的留言後便概要性地寫下這篇賞析;之後,我又連結到國中會考網站看看其他六級分的作文範本,還是這一篇最迷人!最後,我決定讓小學生讀這篇文章,讓他們來評鑑。 相關研讀連結: 學習單下載點 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正式試題( 樣卷公布) 從國中教育會考作文題看平日須有 的寫作訓 練 文章賞析: 從文章的起、承、轉、合來看,作者運用自如、分配得恰到好處。 起,開頭短短幾句,道盡大千江南之中的不捨,最不捨得的就是 - 手機;這樣的 題材讓人發乎好奇,想讀下去。 ( 這很重要,大多數人寫的題材,分數不會高 ) 承,第二段,三句話完整的寫出智慧手機的便利、有趣、解悶的滋味;作者不僅擅用映襯修辭,文藻表現一氣喝成、淺顯易懂。 轉,發生悲劇就是轉,簡單一句「踏破鐵鞋」就帶過自己尋覓不到手機的過程,緊接使用譬喻,以各種虛實景象、聲音情境來強化手機遺失時的感受,最後再擬出一段排比,加強語氣。 合,是考題的重點,先引用名言就加分了,藉此來把「遺失→捨不得→捨得」推向另一個境界,捨得之後,看見街景的美妙、五官甦醒、頓悟生命的真理以呼應莊子言「御六氣之辯,以遊無窮者」,此時,再用大樹來比擬人生,暗示著此後身心發展,得以自由翱翔,這便是「捨得後的至高點」。 最後,補上一句古云「有捨有得」,又把發散出去的精神在收斂回來,以遺失一支手機,換得面對大千世界的曠達胸襟,這樣的結尾,非常雄偉,再回首對照第一段心頭上那些微不足道矣的枷鎖,可謂大悟大智。 我要說的是,這位學子一定是個愛閱讀、愛寫作的人,更厲害的是他懂得考試的技巧;看似如此誇張寫法,或許有違現實常態反應, 但卻不也見證了他對不捨與捨得之間的氣度 ;除此之外,相較其他同級分文章,此文用字遣詞的實力可說是超群絕倫。 六級分,實至名歸! 結論: * 鼓勵學生,看到題目的時候,先思考自己選用的題材。 ( 不落入套俗,才會脫穎而出 ) * 看見考官要考什麼,捨不得,目的不是要知道你捨不得的事情和心酸,而是想知道捨得後的心境。 ( 作者在第四段寫最多 ) * 背名言佳句、使用成語、擅用修辭增加文章力道;多練習拆解「題目背後的題目」,閱讀「小題材、大體悟」文章 。